产品展示

anbo高纯氧化钪主要用作金属钪和钪材的原料,在冶金工业,用于制造合金,氧化钪在核工业可作为热电子交换器的发射的材料,氧化钪可用于固体燃料电池、记忆存储器单基片、用于各种荧光粉,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吸收材料,磁泡材料,增感屏材料。氧化钪在光学玻璃、电子工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用途。

首页 > 产品展示

亚马逊开始下架盲盒!火遍全国的玩法出海却惨遭扼杀!

来源:anbo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06 03:09:47

  近日,有跨境卖家在论坛中爆料,称自己在亚马逊上售卖的盲盒被平台强行下架。亚马逊在邮件中表示,盲盒和类似的产品违反平台政策,但没明确具体是哪条规定。

  为了求证这条信息的真实性,笔者上亚马逊平台上搜了一下,发现几家售卖盲盒的大店都还在,自己所在的几个交流群,也没听说不让卖盲盒。难道这波封杀,只是个例?

  原来,这些被下架的盲盒,并不是指“泡泡玛特”之类的盲盒玩具,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电商盲盒。有的卖家将价值不等的同类商品放在盲盒里,让买家“抽选”,价格通常比单独售卖的商品低。

  对于经常网购的朋友们来说,这种盲盒玩法应该不会陌生。早在两三年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就出行了各式各样的盲盒,颇受年轻人欢迎。

  比如,2019年屈臣氏就推出过一款名为“惊喜魔盒”的美妆盲盒,可以用会员积分兑换,盲盒里有某些品牌的口红小样、爽肤水乳液的试用装、有面膜以及卫生巾试用装等等。

  此外欧莱雅也推出过“欧莱雅小美盒”,每个盲盒里面包含6-8种品牌的试用装,来自欧莱雅旗下的随机品牌,可能是兰蔻,可能是圣罗兰,也可能是美宝莲,全靠运气抽。

  盲盒玩法的适合使用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中广。去年有人在社区团购群里发现了“生鲜盲盒”的玩法,里面有带壳生蚝、纯生蚝肉和更贵的黄蛏肉,中奖概率为二十分之一。

  甚至,今年清明节有旅游平台推出了“机票盲盒”,98元就能买到一张目的地随机的机票,助力“驴友”们完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

  这些商品加入了盲盒的玩法,趣味性增强了不少,国内的平台也没有禁止,为什么到国外反而不行了呢?

  结合前阵子亚马逊对中国卖家的批量封禁,难道这也是“政策性洗牌”的一部分?

  实际上,亚马逊下架电商盲盒并不是没有道理的。欧美的法律对这种带有概率性的商品监管相当严格,严重的会被判定为赌博。到时候就不是下架商品这么简单了,直接被封号都有可能。

  的确,盲盒就是一种抽奖,本质和彩票一样,只不过它大大增强了“保底”机制,不会像彩票那么绝对,抽不中就血本无归。一旦某种商品用了盲盒的玩法,它的性质就变了,消费者购买了之后,便踏进了这些卖家设好的陷阱。

  盲盒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一经出售,概不退换!利用这个规则,商家能把一些临期的,甚至是劣质的商品放入盲盒中销售,让我们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。有业内的人表示,盲盒玩法慢慢的变成了了一种常见的“清库存”手段。

  毫无疑问,这种营销手段极大的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。虽然盲盒是“随机”的,但其内部价值应当和购买价值不相上下,才符合正常的销售标准。

  而且,盲盒所谓的概率,完全由商家说了算,由于信息不对等,消费者很难判断概率的真实性。比如“手机盲盒”中,抽到苹果手机的概率是10%,并不代表抽十台就一定有一台是苹果,商家可完全用“运气不好”等理由推诿。

  再加上电商盲盒标准不统一,监管难度也大,更容易让商家钻空子,比如有人买汉服盲盒,竟开出一套古代囚服,令人哭笑不得。

  那么,既然盲盒的弊端如此明显,为什么还有人心甘情愿“上当”呢?这是因为盲盒利用了人们的侥幸心理,或者叫赌徒心理。人们总会放大“中奖”的快感,忽视没中的失落感,越是抽不中,就越想抽,从而上瘾,无法自拔。

  另外,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在乎这点损失,只是把抽盲盒当成一种消遣。这种心态固然无可厚非,但客观上确实助长了商家的不正之风。风险越小,他们就越猖狂。

  所以,对于乱象频出且不易监管的电商盲盒,亚马逊的“一刀切”式管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。既然卖东西就好好卖,走盲盒这种捷径不仅对不起消费者,对正常销售的商家来说也不公平。

  纵观这两年亚马逊对中国卖家的打击,虽然态度强硬,也有不少误伤,但初衷却是合情合理的。

  比如去年4月对跨境口罩卖家的封禁,理由就是抬价和证书不全。价格是平台安身立命的基础,口罩又是对抗疫情的刚需,趁人之危哄抬价格,被封号一点也不冤。至于证书问题,则是没搞清楚美国的卫生安全标准,纯属功课没做好。

  还有今年5月,亚马逊对中国卖家的集中封禁,也是因刷单和刷好评。即使是每年营收超过50亿的跨境电子商务领头羊“傲基”,也被一锅端了,更加不用说其他中小卖家。

  这些商家习惯了国内这套“野蛮”的打法,以为靠刷单、抬价、虚假评价就能瞒天过海,把销量冲上天。殊不知这些伎俩早已被平台识破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

  结合最近的盲盒事件,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,为什么这些走捷径的手段能在国内大行其道呢?刷单抓了这么多年,依然屡禁不止;每到大促之前,依然“先涨后降”;电商盲盒,更是到了“活体盲盒”的地步,把宠物都塞进去了。

  的确,这十几年来我们的祖国的电商发展迅速,商品走向世界各地,成绩相当耀眼。但那些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,咱们不可以视而不见。 只有严格规范平台,让我们消费者不再被奸商蒙骗,我们才可以从“电商大国”转变为“电商强国”,用商品质量取胜,让亚马逊心服口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