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
anbo高纯氧化钪主要用作金属钪和钪材的原料,在冶金工业,用于制造合金,氧化钪在核工业可作为热电子交换器的发射的材料,氧化钪可用于固体燃料电池、记忆存储器单基片、用于各种荧光粉,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吸收材料,磁泡材料,增感屏材料。氧化钪在光学玻璃、电子工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用途。

首页 > 产品展示

稀土:广泛存在于地壳中被称为“工业上的黄金”

来源:anbo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6-28 01:19:00

  自古以来,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,而获取资源的手段也日趋多样。

  早期人类依靠采集、狩猎维持生存,后来逐渐发展出农业,利用土地资源,近代兴起的工业革命,则迎来了对矿产资源大规模开采和利用的时代。

  最初发现稀土的是芬兰化学家加多林,他在1794年从一块矿石中提炼出第一种稀土元素钇。

  而现在发现的稀有17种,包括钪、钇、镧系元素等,这些都是周期表中相对稀有的金属。

  在加多林通过化学实验分离出钇以前,这些稀土元素的存在尚不为人类所知,可以说,这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进步。

  比如可以制造更硬更轻的合金,也是电子科技类产品必不可少的材料,稀土被称为“工业黄金”和“维生素”,是国防工业的战略物资,就连肥料和催化剂也含有稀土。

  但是全球稀土资源分布却十分不均匀,中国曾经占有世界上70%的探明储量,而中国的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江西省赣州等地,但是由于大量开采出口,现在中国的占比下降到30%左右。

  人类开发利用资源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,但资源耗竭也带来问题,稀土作为不可再生资源,它的储量非常有限。

  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,各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怎么样循环利用废旧稀土资源,然而日本却声称,他们在国内发现了巨型稀土矿,而且储量足够人们用上几百年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  作为世界第三大稀土消费国,日本长期依赖进口获取稀土资源,其中82%来自中国。

  但是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,资源贫乏,效果并不理想,为了打开局面,日本开始将视野转向海洋。

  日本企业联合研究机构,使用各种勘探设备对周边海域进行大范围调查,希望能发现可供开采的海底稀土资源。

  2011年,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人员宣称,在日本最南端的南鸟岛附近海域,发现了蕴藏量达1600多万吨的稀土矿藏。

  根据初步勘测,这处矿藏规模约为1600万吨,按照当前全球稀土消费量计算的话,这个矿能持续开采使用长达700多年。

  对于日本来说,南鸟岛附近的这处海底稀土矿藏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,这不但可以使日本摆脱对外国稀土的依赖,还能改变日本在稀土领域的受制局面,成为稀土资源的掌控者。

  日本发现巨型稀土矿,这也就标志着其资源禀赋得到重大改善,而这批矿藏的开发利用,也将促使日本的海洋开发事业达到新的高度。

  这处矿藏位于小笠原群岛最南端的南鸟岛附近海域,距离日本本土约1900公里,埋藏深度在海平面以下6000-8000米之间。

  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开采这些稀土矿石,日本需要面对遥远的距离以及极端的开采环境。

  小笠原群岛距离日本本土约1900公里,在这样遥远的岛屿进行开采无疑增加了难度。

  然而,依靠船运将矿石从小笠原运回日本,往返距离将近4000公里,至少要航行10天以上,这将大幅度提升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,而且船只在广袤的太平洋上极易遭遇风浪,若发生事故,后果将会不堪设想。

  他们发现的稀土矿藏处于海平面以下6000-8000米的深海沉积层中,要在如此深度进行开采,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这种技术。

  可以说,目前日本最先进的深潜救生艇最多只能下潜到2000米深处,想要开采8000米深的海底矿石,技术门槛可以说是天文数字。

  而深海中的压强巨大,普通装备是根本没办法承受的,所以说日本必须研发特殊的深海开采装备,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。

  日本经济学家估算,按当前国际稀土价格,开采小笠原群岛稀土几乎肯定是亏损的,而开采只有在稀土价格大大上涨后才可能获得经济效益。

  具体来说,日本预测至少需要稀土价格保持在历史最高点的20倍,并持续20年,这样开采才有机会获利。

  但是很显然,这种价格的水平是不太可能实现的,所以说,成本因素制约了日本开采的兴趣。

  再加上海底开采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破坏,有可能造成海水污染,这会带来国际环境压力。

  小笠原群岛附近海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,许多珍稀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都在这里,如果采矿过程中造成泄露的话,那么污染物可能会毁灭整个海域的生态系统。

  稀土元素虽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高,但由于分布广泛且品位低,开采难度大,加上稀土元素的提取和分离技术复杂,很多国家并不具备商业化生产的条件。

  虽然当前全球仍有足够的稀土储量,但这些宝贵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
  中国由于早期技术优势,现拥有全球近40%的稀土储量,但是遭遇“荷兰病”之后,过度开采稀土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。

  因此,中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限制稀土出口,并大力推动产业升级,降低对稀土的依赖。

  同时,中国也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,开发新材料以减少稀土用量,这些措施对优化中国乃至全球稀土资源的利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。

  20世纪80年代,中科院院士徐光宪首创的“串级萃取”技术,使中国成为第一个能够大规模提炼高纯稀土的国家,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幅度的提升了稀土分离效率,降低了成本。

  在中国政府和科研人员的推动下,该项技术得以在国内广泛推广,奠定了中国稀土工业的技术基础。

  俄罗斯、美国、印度等国的稀土储量也较为丰富,更有甚者,科学家正在研发钇铁石榴石等新型磁性材料。